晓观天下:三大心理性认知症候群
20240624
一、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扬:埃里克·奥尔松与克拉克·奥洛夫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抢劫银行并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僵持了130小时后投降。然而,几个月后,这些被挟持的银行职员仍对绑架者表现出怜悯,甚至感激他们的仁慈,而对警察则持敌对态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研究发现,这种症候群在集中营囚犯、战俘和乱伦受害者中也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当受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想法时,会感到不再受到威胁。美国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约8%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症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上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更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特征包括:
绑匪的行为得到人质的认同。
人质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
人质体会到绑匪略施小惠的行为。
人质被隔离,无法获得其他信息。
人质认为逃脱不可能。
相关心理性认知症候群
二、除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还有其他两种重要的心理性认知症候群值得关注
1、利马症候群:
绑匪对人质产生同情或怜悯,甚至反过来保护人质。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绑匪与人质长时间相处,绑匪开始对人质的人性化特征产生共鸣。
2、赫尔辛基症候群:
受害者在被释放后反过来帮助或支持加害者,甚至参与犯罪活动。
这种症候群反映了长期的心理操控和情感依赖,受害者认同加害者的行为并协助其继续犯罪。
这些症候群揭示了在极端压力和隔离环境下,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复杂变化。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类似的危机情况,提高对人质和受害者的心理支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