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观天下

法国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页 /

法国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骆远志

赵晓按:读到一篇文章《爱、恨、与革命》(骆远志,2023),才知道法国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惜的是,在中国100多年以讹传讹,大家并没有真正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特转发其精华,供大家参考。

各个时代、各种介质上,法国大革命口号的法语原文:Liberté,Egalité,FraternitéoulaMort。对应英文:Liberty,Equality,FraternityorDeath。中文直译:自由、平等、兄弟情或死亡。但官方翻译一直是,“自由、平等、博爱”,将原文中“兄弟情”改成“博爱”,并去掉了结尾的“或死亡”。

原文有两重意思:一是表达坚定决心,“我们要求自由、平等、兄弟情,愿意为此而死”;二是威胁反对者,“我们要求自由、平等、兄弟情,如果你不同意,我们要你死”。

其中Fraternité的字根是frater(拉丁文“兄弟”),整字意思是“兄弟情”或“兄弟关系”,出自极端派领袖罗伯斯庇尔之口。他在1790年12月发表演说,主张成立民兵组织、国民卫队。其中提到“兄弟情”,意指军队里的战友情,就是面对敌人时战友之间生死相托的感情。后来极端派上台,它成为整个共和国的口号。

极端派推崇卢梭。卢梭推崇同情,贬斥虚荣心。前者因为亲近,后者因为疏远。口号中的“兄弟情”就是革命者之间的同情,“或死亡”则表现对敌人的仇恨。革命者之间要亲如兄弟,对敌人则充满仇恨。敌人就是极端的疏远,仇恨就是极端的虚荣心。

极端派把法国人看成你死我活的两个阵营,不容忍反对派,也不容忍中间派。你必须支持我们,成为革命者,我们待你如兄弟;不然你就是敌人,我们仇恨你,并要杀了你。

极端派与基督教不共戴天,立法禁止基督教,并大规模处死教士与修女,所以不可能允许基督教元素进入革命口号。法国的基督教传统特别深厚,人人熟悉基督教义,基督教义又特别强调爱。法语中基督之爱的专用词汇是Charité,对应英文Charity;“爱”的日常词汇是Amour,如英文Love。二者都大量出现在《圣经》和基督教日常语言中。革命者选择Fraternité,就是绕开Charité和Amour,与基督教撇清关系。法国大革命口号原文里绝没有“基督之爱”或“爱所有人”的意思。

“博爱”本是古文词汇,但不常用,意思是“广泛的爱”。比如西汉《说苑》中讲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就是君王要爱所有老百姓。

基督教进入中国后,借用古词“博爱”代表基督之爱,但二者有根本区别。比如基督之爱强调爱与被爱的双方人格平等,而“博爱”原义里没这层意思。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常借用古词,同时改变其意思,现代读者需要特别小心。

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博爱”成为时髦词汇。一个例子就是孙中山为后世留下大量“博爱”题字。他少年时代到美国求学,期间被神感动,等到成年,就在香港受洗成为基督徒。

法国大革命口号的中文翻译省略了“或死亡”,又以“博爱”代替“兄弟情”,严重篡改了原义。为什么在过去百年里一直没有改正?政治考虑是首要原因。

自辛亥以来的各主要政治派别,不论当权者还是反抗派,都推崇法国大革命,把它当作自己的样板,所以都试图美化它。口号原文中“或死亡”部分恐怖意味太明显,后世法国人羞于再提,中国政客们当然也乐于省去。

中国大众不熟悉基督教,分不清或不在乎“博爱”与“兄弟情”之间的深刻区别。国人又历来有天下大同的诉求,历代政治人物也都迎合。“博爱”听起来更像天下大同,政客们喜欢;而“兄弟情”有草莽之气,不利于招揽支持者。于是大家将错就错,不想纠正。

崇尚卢梭的政治人物,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几乎都愿意为政治好处而撒谎。

卢梭理论最惊世骇俗的地方是彻底抛弃基督教。他的理想社会里没有基督教的位置,他的人性观其实由《圣经》中人心二元模型修改而来,但删去圣灵,再细分肉体。后世追随他思想的多数革命者也如此,要么知道神存在但不依靠神,要么相信无神论。马列主义是卢梭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其中彻底否认神存在。

法国大革命期间,信奉卢梭理论的极端派上台,开始不断内斗,且越来越残忍,理由越来越荒唐。派系之间仇恨深重,社会越来越混乱,经济越来越差,直到旧制度复辟。类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或中G掌权后,都遵循卢梭理论大框架,内部仇恨与内斗也愈演愈烈,造成社会撕裂、民族遭殃。

法国大革命中的极端派与中国革命者们都不承认神的作用,希望建立以人性为基础的新制度。由于万事都建立在人性之上,新制度无力制约人性。实践证明,这样的社会必然充斥仇恨与斗争。领袖与竞争对手们都需要利用大众仇恨与互斗为自己夺权,于是不断为大众树立敌人,挑起斗争。因为没有制衡,仇恨与内斗变得无底线,带来的财产与生命损失也无上限,社会因此不断陷入灾难。

作为对比,基督教承认人性中有仇恨,但要求人用基督之爱压制它。在基督信仰浓厚的社会里(比如卢梭之前的西欧),无论谁在言行中表现出仇恨(包括君王),其他人会根据基督教义阻止他,并要求他根据信仰自我谴责。所以传统基督教社会里虽然存在仇恨,但被多方压制,很难大规模爆发。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