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主义视角下的科学与经济学
作者:赵晓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这一直是个争论性话题。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贝叶斯主义或者可以深化甚至终结这种两极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盛行,口号是“重估一切价值”。人性中的理性被视为最高标准,代表人的理性的科学成为新的信仰,被奉为一切的最高标准。科学成了最大的宗教。
但究竟什么是理性和科学?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搞清楚,他们天真地以为编一本《百科全书》,融汇人类理性知识,就等于科学,也等于真理。然而,他们编的许多所谓科学知识都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被推翻了。
终于有人开始思考科学本身,开始询问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实质是什么?这就是科学哲学的诞生,将科学作为对象来专门研究。
在1920年左右,“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盛行,人们相信只有能够通过逻辑推导、经验观察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的才是真正的科学。
在1940年左右,卡尔·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他强调科学的关键不是证明,而是证伪,即能够通过观察或实验来进行反驳或证伪。
到了1960年左右,科学进一步发展到了托马斯·库恩“范式转换(paradigmshift)”的阶段,人们开始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范式”——一组共享的理论、假设、方法和价值观,只要它能够提供较好的解释,就会被广泛接受,直到有更好的“范式”出现。
最后,在1980年左右,贝叶斯主义(Bayesianism)崭露头角。从贝叶斯主义的角度看,科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关于不确定性的推理和学习过程。贝叶斯主义被认为是目前最强大的科学哲学观。
贝叶斯主义的科学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所有的理论(规律/信念)都有一个置信度百分比。所谓的“科学”实际上只是一种信仰或信心,而信仰、信心都是基于概率、主观性的,会随时变化的。这意味着没有什么是绝对科学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不科学的,信仰和科学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如果大家普遍相信经济学是科学,那么它就会被视为100%的科学。如果大家都不相信经济学是科学,那么它就不再是科学。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学的置信度百分比肯定是分布在0—100%之间并且不断波动的。
第二句话:当新的实验数据/逻辑推理出现后,科学家可以根据贝叶斯公式来更新这个置信度。这是贝叶斯主义的核心观点。就经济学而言,有些激进经济学的理论曾自称为“科学”,但当它们的预测未能实现,甚至在全球性实验中失败时,人们就会对其产生怀疑,此时再自称为科学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对其置信度已急剧下降,人们将不得不放弃或修改原有的理论。
相反,有些人们曾认为太极端、不太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奥地利学派,但它们的理论和预测在历史上屡次得到验证,人们对其置信度会上升,将其视为“更科学”的经济学。
最近,阿根廷选出了历史上首位奥派总统,就表明了这一点。阿根廷人在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的试错后,终于转向了对奥派经济学的信任投票。
第三句话:对于同一个理论,每个人的置信度可以不一样。这意味着置信度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不同人对同一理论可能会有不同的信任程度。
例如,中医是否属于科学?实际上永远没有一概而论的答案。对于相信中医的人来说,它至少具有60%的可信度,但对于不信的人来说,它的置信度接近于零。经济学也是如此。宗教,当然也是如此。
但就所有人的平均置信水平而言,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置信度在人类认知中,当然存在很大差异,人类的不同学科其实是分布在科学光谱上的不同位置。
数学被认为“科学之王”,具有最高的置信度。伽利略就相信,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文字书写的。然而,人类的理性与认知都是有限的,因此数学其置信度也并非100%。人类目前的数学体系建立在几十条数学公理的基础上,但公理是否绝对正确,是否必然成立,其实是有争议的。
例如,广义相对论就推翻了几何学中的平行线公理,因为在真实的宇宙中不存在平行线,在引力场中光线会弯曲,导致平行线不再保持平行。这导致了非欧几里德几何的发展,如黎曼几何。
物理学的平均置信度非常高,但人们也指出了它存在的三个主要缺陷:首先,物理理论通常只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在中低速度和大尺度下非常准确,但在极高速度(接近光速)或微观尺度(原子和亚原子尺度)下就不再适用,这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其次,许多物理理论在数学上并不是严格的,如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表达涉及了黎曼几何和爱因斯坦场方程;最后,一些物理分支存在较大的误差,只能提供近似解。因此,物理理论通常被视为近似有效理论,其平均置信度被认为只有95%。
贝叶斯主义为什么这么厉害,把科学认识得如此深刻?可以这样来理解,宇宙是上帝创造的游戏,只有上帝才有源代码(真理),而人类的科学本质上是由现象和结果去反向推测原因成立的概率,换句话说,就是去反向破解宇宙这款游戏,但人类至多只能无限接近自然法则,却永远无法解开终极奥秘。
也因此,任何学科或理论的所谓科学性、真理性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理。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之王”,那经济学的平均置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有人认为,经济学各宗各派平均的置信度也就30%左右。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把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当成经济学原理来评估经济学的置信水平,因此是不正确的。
经济学现在被公认不仅是关于经济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类选择的学问。人的选择又涉及制度、稀缺的资源以及个人偏好,由这些简单的假设,可以推导出经济学的体系。而奥地利经济学更是从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边际主义等相当少的几条假设,就像几何学一样,推导出了整个奥派的经济学。显然,经济学比任何社会科学都更接近自然科学,更具科学性。
以一门学科的数学应用来看,经济学家的数学应用水平甚至超过了物理学家。
另外,经济学虽被认为解释能力很强,预测能力很弱。但经济学对经济的预测水平不见得低于气象学。如果气象学被看作科学,经济学当然也是。
然而,与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行为、市场、制度等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评估经济学的平均置信度的确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直接,而是具有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讨论经济学置信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复杂性和多样性: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经济系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很难建立通用的、普适的数学模型;
2、实验性质:经济学很难进行控制性实验,因为在经济系统中无法随意控制变量,因此,一些经济理论只能通过观察数据来验证,而不是通过实验来验证。
3、非线性和动态性:经济系统通常是非线性和动态的,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技术、文化和心理因素,这增加了在经济学中进行准确预测和建模的难度。
4、思潮、政策和政治因素: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经常受到人的思想、政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就连人对经济的预测本身也不是在市场之外,而是在市场之内,可能会影响经济运行。
基于上述几点,经济学的平均置信度必然无法达到数学和物理学的程度。经济学家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观点和解释,且难以进行确定性的预测;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无法完全捕捉复杂的社会和市场动态,这些都司空见惯。
尽管如此,经济学仍然是一门有相当置信度的重要的科学,我个人相信其置信度至少在60%以上。经济学为人类理解社会和市场提供了有用的框架和工具,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并为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无愧于“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地位。
为了避免主观倾向,我请ChatGpt对人类各门科学的置信水平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名。它的结论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它将物理学排第一位,数学排第四位,并将经济学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
1、物理学-95分
2、医学-90分
3、化学-88分
4、数学-85分
5、生物学-82分
6、工程学-80分
7、地球科学-78分
8、计算机科学-75分
9、经济学-70分
10、社会科学-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