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看“罗刹海市”
作者:赵晓
枯燥的经济学能看一首歌吗?当然!
我曾经用经济学研究审美现象,探讨“为什么男人喜欢金庸,女人喜欢琼瑶?”答案是:因为符合经济学人的理性最大化,供应满足了需求。
金庸笔下的男人,不用付出成本,没有社会束缚,只要掉到一个山洞里,就能炼成绝世武功,不仅名利双收,更有无数美女追求,这是天下男人的“中国梦”啊!男读者当然趋之若鹜。
琼瑶呢?也一样,她笔下的女子,不用付出努力,没有社会束缚,只要有一头飘逸的长发,就能被“君子好逑”,轰轰烈烈,过上浪漫、幸福生活,这是天下女人的“中国梦”啊!女读者当然为之着迷。
这足以说明,艺术产品的消费,也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必须讲求产销对路!艺术作品,不像食物吸引人们的胃,但必须抓住人们的心,扣紧时代的脉,同时还能打好擦边的球。
《罗刹海市》这首歌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正好符合了上面这点,因此就成了一个“现象级”歌曲,更出圈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社会现象。
让我讲讲这里头的供需奥秘。微信中朋友们私聊的骂,那叫“私骂”,不可能成为公众情绪的泄洪口。我们每天都听到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们在骂娘——有一位波霸级老愤青每天都要给我发10多条骂娘的帖,主骂对象是美国“白左”——但骂的水平显然都不够。老少愤青爷儿们扯着嗓子骂,水平都太业余了!有一位很会骂人的博主,妙文出来,每每洛阳纸贵,但咔嚓当头一刀他就没命,传之不远矣……
显然,亮开嗓子唱、蹚平那黄泥地,那才叫专业,那才叫水平,那才叫对嗷嗷待哺的需求的“有效供应”。
其实,表达愤怒与批判,倾诉民情与心声,这本是摇滚和嘻哈的活,但咱都知道西方资产阶级的摇滚和嘻哈的命运。万籁寂静中,刀郎用流行+山歌暂且替代一下摇滚与嘻哈,实在是“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绝了!
山歌是中国制造、中国自信,音乐界大师对我说,谁要敢否定山歌,那准得被唾沫淹死!
《罗刹海市》以山歌的形式,聊斋的怪诞,借古讽今的表达,给欣赏的人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开放、多元的解读可能,专供大家作为骂娘的出口,无论你心中想骂谁,你都必定可以找到符号的对应。
骂刀郎的歌坛“敌人”,骂街上的城管……骂美国、骂德国、骂日本……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莱特,140亿的流量,尽可以有140亿个想象的版本。
至于谁是被骂的人?谁挡着人家骂当然谁就是了。
所以,刀郎这首歌是全国人民的狂欢下酒菜,至于每个人吃菜喝酒,心里想的是什么,大家尽可不同,各人尽可各浇自家胸中块垒……
所以,刀郎的歌大火,火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这并不在于歌的音乐质量本身,而在于刀郎不愧“姓刀”,硬是用刀在无孔的不锈钢上划开了一个小口,于是滚开的水从高压锅中喷涌而出……
然而,骂娘只能解气,人不可能天天吐口水。因此,愤怒与批判之外,更需要的其实是超越与救赎!
天雷滚滚,天命昭昭,声音的边界是世界的边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