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手捧圣经却未触及心灵
作者:傅士德
读圣经,不能光读字面上的经文,更要透过经文遇见那位主导一切,将经文送达我们手中的上帝,也就是向你我宣告“我与你同在……你可以愿意与我同在?”的神。
若我们只用人的“眼睛”读圣经,就像头脑里虽接收着所读的文字,却没认出谁正透过这些文字说话。所以保罗会提出“心中的眼睛”,要借着心灵的眼睛,我们才能实际认识经历神(弗1:17-18)。耶稣应许说,父将以他的名差来圣灵,即我们的保惠师,他会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真理(约14:26)。
用“心”来读,最简单的起点,就是请基督的灵作我们的向导。每逢坐下来,无论是读几节经文、一篇诗篇、或圣经中的一卷书,都可以用以下的诗歌作为祷告,预备自己心灵的眼睛:
求主差遣圣灵,感我内心,开我心灵眼睛,使我看清;指示我诸真理,在主圣书,因此明白启示,得见恩主。
读圣经时“容许圣灵引导我们”,可能说来容易,但在一个消费型的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也很容易因为自己对圣经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受拦阻绊跌。
这种市场取向的观念,有一个最主要的论点,就是认为圣经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在消费者至上的文化里,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总是会受到诱惑,把圣经简化成一种提高自我价值的工具。但这样作的后果,是很要命的。
我们会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找到安全感、找到凡事顺遂的确据,而断章取义地挑选一些经节,分门别类地按所需的主题编排,制作成一册册的经文应许大全。希望安全顺遂并没有错,但那却不是我们可以找到人生意义的地方。
一旦我们渴望那种经过包装、方便使用、“只要告诉我该怎么做”的信仰生活,就会把圣经扭曲成一种追求成功的生活手册;甚至成为一种追求道德高超的手段,因为自己若比别人更有板有眼地循规蹈矩,就可以感觉比他人优越。
追求道德生活并没有错,但那若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就会导向法利赛人的自以为义,而不会进入与神同在生命的丰盛。这也是保罗何以劝勉腓立比教会“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神在乎我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在人的眼光里我们有多高的成就。道德主义压缩了与神同在的生命,挤掉了“关系”的内含。遵循一个工作清单,毕竟比投入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容易多了。再一次,神问我们:“我与你同在——你可愿意与我同在?”
我们误将阅读圣经当成一种提高自我身价的行为,期望因此变得敬虔,其实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君不见,当我们可以说出自己“为神做了”些什么事情,那高人一等的感觉就不请自来。
上述这些与圣经有关的活动,也许能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就像喜欢甜食的人吃糖,可以暂时满足口腹之欲,但甜点毕竟无法代替真正能滋养生命的食物;所以只用圣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本无法触及心灵最深处的饥渴。沉浸于圣经当然有助于我们的属灵追求不致偏离轨道,但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经常从事属灵日课,却始终未变成更有爱心的人。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完全放手,不操纵经文,降服于永活话语的更新变化中。正如保罗劝告提摩太说:
至于你,你要持守所学的、所确信的,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也知道自己从小就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有智慧,藉着相信基督耶稣而得救。圣经全都是神所默示的,对于教导、责备、纠正、训练人行义,都是有益的,让属神的人得到充分的装备,可以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4-17,新汉语译本)
在高度推崇成就的世俗文化中,虚荣心会使我们想成为熟悉圣经的老手,可以向人炫耀从阅读、研究、背诵圣经所获得的知识与洞见。但圣经本身却彻底拆穿了这样的装模作样。神子民在历史中学到的一大教训即是,人顽固地紧抓宗教仪文不放,却没有抓紧上帝。
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中,就直指宗教上的虚伪:“(你)仗着神夸口,而且明白他的旨意,又从律法得了教导,能够辨别什么是好的”,这种形式化的宗教侵蚀了人的心灵,堵住了通往信仰的门:“神的名,因你们的缘故在列邦中被亵渎。”(罗2:17-18、24,新译本)我们利用圣经来论断指责别人,却未让圣经来显明我们内心的光景。但神一直对我们的内心紧追不放:“唯有在内心作犹太人的才是犹太人;割礼也是心里的,是靠着圣灵而不是靠着仪文。这样的人所受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而是从神来的。”(罗2:29,新译本)
圣经并非提高我们宗教技巧的工具,而是一把活泼、有功效的利剑,可以刺入剖开我们口是心非的思想和意念,揭露并改变我们的内心(参来4:12)。
要防止手捧圣经却未触及心灵,最好的办法是:降服于圣灵洗涤与陶造的流动。简单来说,就是向所读的经文,敞开自己的全人——身、心、灵;思维、行为、意志。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这段经文,更志在透过经文专注于那位以其实在(reality)构成经文深度的上帝。“透过圣经字句,得见主面;寸心迫切思慕,永活话语。”
本文来源:傅士德《读经力量大》